close

1028441184_o.jpg

警大考試-警大英文-呂艾肯

前言導讀:

 

基本上,每次台灣遭遇重大治安事件後,政府或達官顯貴們,總不約而同地以「提高見警率 Police Presence」為口號喊得震天響的來當成亡羊補牢的必要手段。以此為穩定民心的口號,撲天蓋地的將警力配置到極致,但是根本核心的問題真的有解決嗎?把有限的警力部署在台灣各處,真的能達到立委高官們預期的「嚇阻deterrence」的作用嗎?

 

在此節錄「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一段話: 一般而言,過去普遍認為提高「見警率」,將有預防犯罪的效果,同時也能增加民眾的安全感。但在1972年10月1日起至1973年9月底,美國堪薩斯市警察局實施一項為期一年的警政實驗,將15個警勤區分為三組,第一組維持正常巡邏(控制組Control)第二組完全不巡邏,僅有在民眾報案時,警方才會派遣警力介入(反應組Reactive)最後一組增加二~三倍的巡邏量(預警組Proactove)藉此評估警察巡邏效能(見警率)對於治安的影響,此實驗為警政研究中最為著名的「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Kelling, G. L., Pate, T., Dieckman, D.& Brown, C. E. 1974. 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 KCPP)。然而,實驗結果顯示,這三組在犯罪率偵破率民眾對犯罪恐懼感上並無影響,亦即「見警率」的改變(不管是提昇或減少)並不會影響既有的犯罪率、案件破獲率及民眾對犯罪被害的恐懼感。這讓傳統「見警率與治安穩定成正相關」的論點狠狠的被打臉!! 即便此實驗在研究方法上或許有些許瑕疵,但「見警率無助降低犯罪率」的主要結論仍普遍為警政管理者與刑事司法學者所接受。而台灣犯罪學學者利用探索性研究中,也發台灣地區警察可見度與犯罪率間並無顯著關係。(許春金、孟維德,2000「警察與犯罪」,警學叢刊第30卷第6期)然而,這並非全然否定「見警率」無法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相反是建議在相關治安警政實行時,要有其他妥善的配套措施來搭配見警率,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預防犯罪及減少犯罪機會的效果。

 

此外由於近年來,犯罪學研究蓬勃發展下,犯罪學家發現犯罪發生地點,並非隨機分布,反而是有跡可循,甚至會在某地點集中發生大量的犯罪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犯罪熱點」理論。1992明尼蘇達州的首都明尼安納波里斯的熱點區域研究(Sherman & Weisburd 1992 Minneapolis Hot Spots Patrol Experiment),就顯示了警方在犯罪熱點區域加強巡邏,會要比高見警率和對報案快速反應這兩項作為,要更加有效降低犯罪率。(順道一提,該研究也發現警力若停留在熱點超過10分鐘,其喝阻效益便與時間成反比。)

 

相較中,專業化時期警政方針是以警方機動巡邏的「見警率」作法,是種廣泛的普遍巡邏,因此每個區域所分配到的巡羅警力大致相同。但當前的警政則應以「犯罪熱點」理論,將警力配置在「犯罪熱點」的分佈,換言之,應將主要的警力資源投注於「犯罪熱點」,如此才能有效預防與抑制犯罪,而非採平均式的警力巡邏配置,造成警力資源的浪費與錯置。

 

再者,「犯罪熱點」也連帶引出另一個問題,當犯罪學者分析找出「犯罪熱點」後,在「犯罪熱點」提高「見警率」是否就能有效改善治安或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答案是正向的,此地的治安是會比以往較好,但效果仍然有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的因素,二是環境的因素。就人的因素而言,警力畢竟是有限的資源,我們不可能無窮盡地將所有的警力資源投入「犯罪熱點」,這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的思考。就環境的因素而言,「犯罪熱點」的形成,背後有諸多的結構性因素(例如教育、失業率等等外在社會問題)在未改變這些因素之前,所有預防性或被動性的警力配置,都只能暫時抑制住某些犯罪行為,但其他的犯罪型態仍會在「犯罪熱點」持續不斷發生。

 

以下的觀點由於相當認同作者高順德「見警率對治安影響的觀察評析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此篇文章,故摘錄如下:

 

為解決兩項「人」與「環境」的問題,包括情境犯罪預防與第三造警政的思考遂應運而生。簡單來講,情境犯罪預防即是透過環境的管理,減少潛在犯罪者的犯罪機會,並增加其犯罪被捕的風險。因此,如果找到「犯罪熱點」形成的背後環境因素,針對這些因素予以有效管理控制,將可達到預防犯罪的成效。其次,第三造警政的概念則是引進民間的力量,透過警民合作的方式,讓有限的警力資源與民間資源發揮相乘效果,藉此解決以往警力資源有限的問題。

 

綜合前述,提昇「見警率」並非不能改善治安狀況,而是要有完整的策略配套,其中可能的解答線索即是須有「見警率」、「犯罪熱點」、「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與「第三造警政(The third party policing)的多元搭配,始能克臻全功!

 

堪薩斯市巡邏實驗 KCPP【警察考試-警察英文-呂艾肯】.jpg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variations in the level of routine preventive patrol within 15 Kansas City police beats. These be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five “reactive” beats, routine preventive patrol was eliminated and officers were instructed to respond only to calls for service. In five “control beats”, routine preventive patrol was maintained at its usual level of one car per beat. In the remaining five “proactive” beats, routine preventive patrol was intensified by two to three times its usual level through the assignment of additional patrol cars and through the frequent presence of cars from the “reactive beats”

 

 

 

     The experiment found that the three experimental patrol conditions appeared not to affect crime, service delivery and citizen feelings of security in ways the public and the police often assume they do. For example,

 

 

 

 

    as revealed in the victimization survey ,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idence and non-residence burglaries , auto thefts, larcenies involving auto accessories, robberies, or vandalism-crim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 be deterrable through preventive patrol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no consistent pattern of differences occurred acros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 terms of citizen attitudes toward police service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did not appear to affect significantly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lice as a result of their encounters with police officers.

 

中譯:

     此實驗變數為15個堪薩斯城警方例行的預防性巡邏的區域。這15個巡區被隨機分成三組。 在其中5個以被動(reactive)方式的巡邏區,例行的預防性巡邏是被移除的並執行員警也被指導僅只要對要求的報案作處理。在五個控制組(control)的巡邏區,例行的預防性巡邏被執行以一個巡區配置一台警車巡邏的慣例。 在餘下的五個主動式(proactive)的巡邏區,透過額外的巡邏警車任務以及從被動式巡區調來的警車頻繁巡邏,加強了原先例行的預防性巡邏其慣例的標準23倍。

 

     但實驗發現,三個實驗巡邏條件似乎不如大眾與警方假設其作為會影響到犯罪的發生,警力服務的提供和市民的安全感這些方面。 例如,

 

◎ 受害情況調查顯示,實驗條件下傳統認為對於透過預防性巡邏居住和非居住爆竊,汽車竊盜,汽車配件的竊盜,搶劫或破壞公物的犯罪會有遏止性效果但其發現卻是沒有任何顯著影響,  

 

◎ 在市民對警力服務的態度上幾乎無顯著的差異,且在交互實驗狀況下並沒有任何前後一致差異的模組發生;


 

◎ 實驗條件並未出現市民對於與警方的來往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影響。

 

 

堪薩斯市預防性巡邏實驗 KCPP【警察考試-警察英文-呂艾肯】.jpg

看完上述的原文重點後,同學也可以來練習以下的這些題目:

申論題:

1. 我國警察勤務之方式,從早期之守望至巡邏,直至受到國內、外勤務之實驗或改革 的推波助瀾,例如美國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我國之警察勤務條例於民國 96 年及 97 年之修正、或者內政部警政署民 國 101 年函頒之「警察機關設置及巡簽巡邏箱實施要點」等等勤務革新之交相影響下, 誠有顯著之變革,請據此申論我國「警察勤務方式」演進之重要過程及其未來之發展方 向為何?(102警3) (25 分)

 

 

2. 美國「堪薩斯預防巡邏實驗」(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被公認是 評估警政巡邏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也引發諸多的批評與討論。請分別就其「研究設 計」、「研究假設」、「執行過程」及「研究結果」等四方面,論述該實驗設計的 實施過程。(102警3)(25 分)

 

DEVELOPMENTAL Legacy【警察考試-警察英文-呂艾肯】.jpg

選擇題:

1. 美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 被公認是重要的警政研究,下列何者不是該研究的主要發現?   (923)

(A) 不同程度的隨機巡邏並沒有對犯罪率造成顯著的影響

(B) 不同程度的隨機巡邏並沒有對警察所提供的服務造成顯著的影響

(C) 不同程度的隨機巡邏並沒有對民眾的安全感造成顯著的影響

(D) 不同程度的隨機巡邏可以對犯罪率造成顯著的影響。

 

 

2. 美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為其後之社區警政及問題導向警政的發展奠下重要基礎,該實驗發現:(98警3)

(A) 快速報案反應之策略可顯著降低民眾的被害率

(B) 增加警力並無顯著提昇民眾對警察的滿意度

(C) 增加警力可顯著減少交通事故及傷亡

(D) 增加警力可顯著降低民眾的犯罪被害恐懼感

 

 

3. 在美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的研究發現被提出後,下列何項逐漸成為愈來愈受重視的警察勤務焦點? (953)

(A) 應明白指示巡邏員警要做什麼,而不是由巡邏員警隨機性的自行選擇

(B) 增加警力絕對可以降低犯罪率

(C) 增加警力絕對可以提昇民眾的安全感

(D) 快速反應絕對可以提昇刑案破獲率

 

 

 

4. 美國自1972年至1973年,有關堪薩斯市預防巡邏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 )之敘述,何者錯誤? 

(972)

(A) 分成為反應組(reactive預警組(proactive)及控制組(control)等三組進行試驗

(B) 反應組:在此區域內,按控制組之正常警力,增派二或三倍有明顯標幟的警車巡邏

(C) 發現巡邏密度多寡與刑案發生數量之比率無多大關係

(D) 由24個勤務區中,根據有關資料 ,挑選15個較具代表性者,分組進行實驗

 

 

5. 全球警政最為重要之巡邏實徵研究之一,亦即「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共分為幾個組別以分別實驗不同之巡邏勤務? (1001)
(A) 
二個組別

(B) 三個組別

(C) 四個組別

(D) 五個組別

 

 

6. 美國於1972年曾有一個影響全球警察勤務改革關鍵性之實驗,即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其實驗之重要發現為下列何者?  (102警大2)
(A) 巡邏密度多寡與刑案率之發生無關 

(B) 巡邏密度多寡與刑案之發生率有密切關聯

(C) 市民對犯罪之恐懼會因巡邏密度之改變,而有明顯之影響

(D) 市民對犯罪之恐懼不會因巡邏密度之改變,而有明顯之影響 

(E) 民眾對警察之態度,會因巡邏密度之改變,而有明顯之影響

 

 

7. 1970 年代於美國所進行「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對後續的警政 發展影響甚鉅,下列有關該實驗的敘述,何者錯誤? (1043)

(A) 警力增加與犯罪率降低無直接關係 

(B) 探究警察資源運用對犯罪控制效能的影響,是研究者進行該實驗的動機之一 

(C) 警力增加與民眾的犯罪被害恐懼感無直接關係 

(D) 該研究發現的正確推論是:應廢除巡邏勤務

 

 

8. 許多先進國家的警政發展,深受實證主義(Positivism影響,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043)

(A)美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的研究方法不是實證主義的範圍 

(B)實證研究重視測量工具的信度與效度 

(C)實證主義重視科學研究方法 

(D)十九世紀後,實證主義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主流

 

 

9. 在1972年10月1日至1973年9月底,美國實施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試驗不同警力巡邏對犯罪率升降的影響。其研究設計係從24個勤務區(beat)中挑選出15個,並依犯罪資料、服務需求電話總數、人種組合資料、平均收入及流動人口資料等,分成下列哪些組別進行不同工作指派?(104警大二技)

(A) 反應組 

(B) 隱藏組

(C) 預警(先發)組 

(D) 控制組

(E) 指導組

 

 

old school patrol【警察考試-警察英文-呂艾肯】.jpg

答案: D, B, A, B, B, AD, D, A, ACD,

【警專考試-警專英文-呂艾肯】 logo.jpg

警專英文二版【警專考試-警專英文-呂艾肯】.jpg警專英文搶分題庫【警專考試-警專英文-呂艾肯】.jpg

 

打書時間~~今年定改版!!

 


警大研所首頁.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呂艾肯(警專英文) 的頭像
    呂艾肯(警專英文)

    警察英文 - 呂艾肯資料庫

    呂艾肯(警專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